神奇的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首次出现在1988年举办的“中国长江文化研讨会”上。虽然迄今还不足20年,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梅山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的根到底在哪里?目前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宋史·蛮夷传》的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不与中国通,是指山高路远,与外界隔绝;潭,指古潭州,即现在的长沙;邵,指古邵州,即现在的邵阳;辰,指古辰州,即现在的沅陵;鼎、澧,指古鼎州、澧州,即现在的常德、澧县一带。所以它的中心区域(腹地)应在我省的雪峰山脉的东北麓一带,一般认为我市的新化与益阳的安化古称梅山,一为上梅山,一为下梅山。而其影响区域则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我省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延伸到了长江以北的鄂西北神农架山区和三峡的巫山一带。 梅山不是指具体的一座山,而是指一带山区。对此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楚人的祖先姓 (音米),“ ”与“梅”谐音,积习成俗,于是把荆楚这块地方称为梅山。一说是因为这一带有杏梅,因而得名。还有一说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梅 (姓名系逃亡后所改)因秦、楚侵入国亡后逃出,顺长江而上,到了今江西一带,投奔了同是越人的番阳令吴芮,后被吴芮封为大将,参加亡秦的战争,屡立战功,战后率家族来到现所谓的梅山一带,繁衍生息,梅 筑寨定居的这一带便称之为“梅山”。 梅山地区山高路陡,林密谷深,因而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宋朝章忄享在《开梅山歌》里吟道:“梅山万仞摩星躔,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岩巅……”所以梅山文化的基础构架是渔猎文化。梅山有谚云:“上峒梅山,赶山打猎;中峒梅山,挽弩放车;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张五郎即是传说中的梅山猎神,其造型是两脚朝天倒立的山民,被尊为梅山教主。过去围山打猎的山民家里都供着张五郎和其他神灵的神像,出发之前还要念咒请神,祈求保佑。现在我们在新化水车、奉家、大熊山一带还能看到的傩戏,其实就是这种敬神仪式逐渐衍变成的戏剧形式。 除了傩戏傩舞,梅山山歌也是梅山文化和梅山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山山歌十分讲究韵律、节奏与情调,如:“太阳落山又落坡,筲箕淘米用手搓。心想留郎吃晚饭,筛子关门眼睛多。”又如:“新打田塍两面光,一跤绊倒送茶娘。打烂茶罐事小可,倒了细茶满垅香,田中干坏少年郎。”充满生活气息和山野情调。 至于梅山武术,在全国都颇有名气。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梅山人磨砺出强健的身躯、勇猛的性格。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观其禽技,仿其兽姿,创造了古老神奇的梅山武术。传说九黎的首领蚩尤就是梅山的始祖,而翻坛倒挂张五郎则是梅山武功的创始人。梅山武术在新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梅山武术尤以梅山拳最为出名,它功法独特,套路繁多,步法稳固,能守能攻,威震四方。近年来新化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神秘的梅山武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神奇的梅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