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人民调解防线 着力服务和谐汝城
筑牢人民调解防线 着力服务和谐汝城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401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09个村、人口36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几年,是我县项目建设最多、国企改革最彻底、维稳压力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筑牢了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去年,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00起,调解成功687起, 成功率达98.14%,防止群体性纠纷械斗5起216余人,全县信访总量、到市赴省上京数量及人次均连年下降,确保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特防期、节假日的安定祥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一、健全网络,夯实调解工作基础 在全面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了乡、村、组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和县、十户、单位调解网络的建设,调解工作实现了领导力度、排查力度、组织力度的“三个不断加强”。一是化解矛盾的领导力度不断加强。近几年来,调整充实了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进一步健全了定期排查、限期调处、检查督办制度,尤其是对影响全县大局的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点纠纷,重大难点问题实行了“三划分一规定”,即划分问题等级、划分责任单位、划分责任领导、规定解决时限,狠抓矛盾纠纷化解,构筑了“全民动员排隐患、全员动手化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特别是2005年以来,县、乡及政法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身体力行亲自深入基层,走村入户驻点,深入矛盾现场,零距离与矛盾双方接触,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各类复杂、疑难纠纷27起,解决实际问题380余个。先后成功调处化解了宝沙、万年桥、淇南电站隧洞开挖与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补偿纠纷,小垣、三星、大坪矿区开采纠纷等影响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24件。2006年5月,县级有关领导与城关镇党政主要领导,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找准了问题的重点,巧妙地调处化解了县中宇公司与城关镇新井村朱老板厂房拆迁补偿纠纷,使拖延了一年多时间的纠纷终于依法评估后达成调解协议,确保了县重点项目-濂溪书院二期工程按时动工建设。二是预防矛盾的排查力度不断加强。定期分析矛盾纠纷的形势,开通了“12348”人民调解服务热线,加强了对矛盾纠纷源头控制。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员和治安信息员与纠纷“零距离”接触的优势,全面实行稳定、治安、安全、信访四大排查,坚持半月一小查,一月一大查,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查、由下而上,做到了纵不漏组、横不漏单位。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节庆日,县乡两级进行专项部署,开展专项排查,拓宽基层调解员的视线,牢牢掌握了调解工作的主动权。2006年2月,在县城区南延扩容征地期间,城关镇党政负责人超前介入村、组、农户作预防矛盾纠纷工作,给农户宣讲法律、政策和我县城区南延的战略意义,及时疏导不稳定情绪,化解群众疑难心结,成功预防和化解了涉及新井村1200多人因征地补偿安置款的矛盾和上访重大隐患,有效预防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230亩土地征用任务。三是调处矛盾的组织力度不断加强。在村民小组设立调解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调解组织,在十户村(居)民中设立了“十户联(防)调”纠纷信息员,单位楼栋设立“单元”纠纷信息员,保障了信息的畅通。特别是充分发挥了“五老”(老党员、老主干、离退休干部、老先进、老退伍军人)余热,参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较好地杜绝了各村组及基层单位矛盾纠纷上交;利用普法巡回调解庭、调解直通车和“三调联动”的对接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2007年3月初,座落在三星工业园的巨源铁矿公司与三星镇三星村朱氏族人,因土地征用发生纠纷,三星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乡村干部、“五老”人员20余人,组成2个调解组深入农户、企业,了解矛盾的关键,通过5次的反复协调,终于达成了共识,实现了企业、群众的双满意的效果。 二、创新机制,落实调解工作责任 按照“司法行政大动员,化解矛盾促和谐”的总体要求,努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新路子,真正建立和谐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通知》,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重点范畴,实行了“一月一查一卡一季一通报”的督查考核制。对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单位,及时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和《警示卡》,并向联系乡镇的县领导发出《督办函》,使许多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隐患及时得到化解。二是创新一事一奖罚机制。在严格落实维稳工作“一票否决”制的同时,出台了《汝城县维稳工作一事一奖罚实施办法》,并规定:凡在规定时限内每成功化解一起督办的重大隐患给予600-2000元的奖励;凡未化解的视矛盾纠纷影响大小给予600-2000元的处罚,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治理整顿小垣茶山脚矿区期间,分别从公安、安监、教育、劳动、司法、法院等部门抽调20多人组成了纠纷化解协调小组,进入该矿区协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隐患,确保了该矿区生产的顺利进行。三是坚持经常性工作机制。坚持每月排查一次矛盾纠纷的制度,在春节、春耕生产、清明等民间纠纷较集中的敏感期进行专项排查活动,以排得准、反应灵为目标,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要求,实现了个别问题具体抓、重点问题集中抓、普遍问题综合抓、跨乡跨域疑难问题联合抓,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始状态。对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微机管理,建立动态台帐和解教人员档案信息库,特别是认真做好了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防止了帮教过程中出现“空档”和“断层”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漏管失控,尽量减少了社会乱源,2006年,全县51名安帮对象全部得到安置,实现了安帮对象重新犯罪率为零的目标。在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经常性地开展睦邻友好活动,并每年与广东省仁化县、江西省崇义县举办三省文艺调演、书画展和森林防火等睦邻友好活动,增进了边界交流、稳定了边界社情,实现了边界“零纠纷”,着力服务于和谐汝城建设。 三、讲究方法,突出调解工作实效 积极打破就调解抓调解的传统观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做到标本兼治,务求实效。一是人民调解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展学生联家长、党员联群众普法活动,通过3万余名中小学生带动家长学法,7千名农村党员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建立党员先进性责任区,帮助群众增强政策法制观念。将普法教育引入调解庭,在调解庭设立普法教育席,组织国土、林业、计生、民政等部门专业人员为调解委员会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结合案件宣传法律、讲评案情,有效地预防了民间纠纷的发生。二是人民调解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处理淇南电站隧洞开挖与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城区南延工程、县钓鱼台工业区与13家私营矿产加工业主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重大群体性纠纷中,及时启动“三调联动”,有针对性地派驻工作组,编发法律宣传小册子,送到每户农户和企业主手中,增强了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并针对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通过合法程序和方法,为群众逐一解决,最后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达到了企业、群众双赢的效果。三是人民调解与安置帮教相结合。针对近三年来刑释解教人员的犯罪性质、刑期长短、改造情况和现实表现,将刑释解教人员分为重控、监管、巩固三类进行分类管理,组织开展“双联双帮”活动,抽调164余名政治责任感强、政策法律法规熟悉的法律工作者和乡村干部对36名劣迹青少年和51名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结队帮扶。同时,积极探索安置帮教新路子,采取财政挤一点、社会扶持一点、刑释解教人员投资一点的办法,建立了杨梅龙综合养殖场,年出栏商品山羊300多只。四是人民调解与加快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减少社会乱源、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性工作来抓,认真实施科学发展、奋力崛起战略举措。特别是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大搞项目建设,收到了明显成效。2006年,全县新上招商引资项目119个,新上财源项目52个,扩(改、续)建项目39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8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个。新引进的大通气体、盛大矿业、松森矿业、福民化工等项目,合同投资达6.5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县城经济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