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促发展
规章制度,井然成册;校舍村部,宽敞整洁;水泥村道,曲径通幽。8月19日,在桑植县汨湖乡小汉峪村采访时,谈起村里的变化,群众高兴地告诉笔者,这两年多亏市检察院来村里建设扶贫,我们村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小汉峪村辖7个村民小组150户619人,人户稀散,山高路陡,自然条件非常差,直到2006年底全村人均收入仅970元,其中三个村民小组还不足800元。2007年元月,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曲科平带领扶贫工作组来到村里,开始建设扶贫工作。从小汉峪村的实际出发,根据老百姓的愿望,曲检察长要求工作组抓好小汉峪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 业结构,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抓核心,建好村级组织 驻村伊始,以副检察长黎跃为组长、干警涂兴国和贵树鑫为成员的工作组就围绕建设扶贫工作“五个好”的要求,狠抓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做到装订成册,制度上墙。选配好以杨双清同志为村支部书记的村党支部,规范村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村委会、妇代会、共青团、民兵、治保等村级组织。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先后培养了4名入党积极分子和3名后备干部,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如何建设新农村、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组织科技知识讲座,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带头致富能力。两年来,村级组织建设到位,村里无刑事案件发生,无上访现象发生,团结和睦的村风已经形成。 抓重点,完善基础设施 小汉峪村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出行仅靠一条狭窄的土路与外界联系,遇到下雨天,这条路根本无法行走,严重地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进村以后,工作组积极解决通行的问题,搞好5.5公里出山公路的水泥路硬化工作,打通出山通道。为了这条出山的通道,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曲科平多次深入村里现场办公,指导建扶工作,还多次找到省里领导、市委领导,争取扶贫资金、物资及时到位。在曲检察长的亲自督促下,投资21.3万元的出山公路的硬化工作2007年6月份顺利动工。工作组员涂兴国为了修好这条水泥村道,和村民同吃同住,驻守工地,确保工程质量。经过三个月的奋战,一条宽3.5米的水泥路从山上盘旋而下,打通了小汉峪村的进山通道。今年,工作组员涂兴国又多方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先后到财政部、省城长沙、市直各单位积极争取资金,投入120多万元,修通各村民小组4公里公路,从村里的另一出口处架设长37米的黄鳝垭石拱桥,新修4公里的进村通道。连同去年修建的水泥村道,小汉峪村的交通状况形成了一个环形网络,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运输。村道紧张施工的同时,考虑到小汉峪村人口居住分散,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供村干部办公。市检察院扶贫工作组经过多次论证,决定在村小学旁边新建村部。说干就干,2007年5月20日,村部修建动工。铲平村小学前面的小山堡,从5公里开外的地方买来好的岩石,砌好120米长、3.4米至9.8米高的护坎,买砖拖沙,紧张有序施工。80天的努力,投入资金27万元,新修的384平方米的村部拔地而起,远程教学设施等内部设施配套到位;整修的170平方米的村小焕然一新,新添的25套新课桌椅一并到位。秋季开学,村里的25名孩子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村干部也有了集中办公的地方。谈起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支部书记杨双清如数家珍:工作组积极联系,投入资金50多万元,正在改造长4.5公里的低压线路,新装2台变压器,架设高低压水泥电杆,解决村民用电困难;投资8.1万元,建好17口水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投资9.2万元,建好20口沼气池。 抓亮点,促进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里的经济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小汉峪村自然条件不好,山多、坡多、平地少,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市检察院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200亩柑桔基地建设已经完成,柑桔苗长势很好;农户生猪养殖初成规模,今年全村共养殖1470多头生猪;积极做好劳务输出,合理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210人,占村里总人口的30%,年底村里人均收入可望达到1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