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奏响新农村建设主旋律
慈利县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08亿元,完成通畅工程197.8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8000人,开发整理土地面积155公顷,新建沼气池1802口,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增长6.6%,全县农村建设正奏响文明、和谐、生态的主旋律。 “文明农村”建设逐步深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慈利县做到了既重视经济建设,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既注重促进生产发展,又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大大增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有礼貌的新型农民正逐步成为农村的中坚力量。农村义务教育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资金830万元,有65674名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县财政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安排实施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项资金100万元,为特困生补助生活费15万元,基本解决了农民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全年投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676万元,改造危房8746平方米,兴建寄宿制学校12所。农村学校公益经费和教师政策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3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普遍。挖掘、整理了民歌、仗鼓舞、慈利汉戏、板板龙灯等民族民间文化,其中“板板龙灯”已被省政府批准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泛开展了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两清三改一绿六通”(清垃圾、清淤泥、改厨、改厕、改栏、绿化村庄、通水、通路、通光缆电视、通电、通电话、通宽带)为突破口,创建生态化、人文化的人居环境。广泛开展了农村“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打击地下“六合彩”、邪教等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违法犯罪活动取得较大成效。 “和谐农村”渐具雏形。建立健全了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和农民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投入66万元,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3所,新增五保户入住90人,农村特困农户生活救助、大病救助、残疾人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500名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50户农村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新建了安居房。2000名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残疾人被纳入农村社会救助体系,200名不同类别残疾人得到功能补偿和康复治疗,安排200名残疾人就业,下拨救灾款300多万元,累计救助灾民和困难群众1.3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不断提高,2006年度全县补助农民大病住院3万余人,总补助金额195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之内,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落实面达100%。 “生态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慈利县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编制完成了25个村的村庄整建规划;在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尽可能减少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切实保护好环境和资源,努力改善农村人居与生产环境。大力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完成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造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三难地”造林4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1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2%。